周三中午第一节上了一节公开课,效果不好。 效果不好表现在:1、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拖堂严重;2、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3、没有引导学生学深入。但是也有积极方面,算是给老师们示范了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和展示自学成果。 第二节,我和来听课的来自全县各个乡镇的百十位老师进行了评课。老师们提出了导学案使用中的一些疑惑,我对自己的解答还算满意,就是对课堂效果非常不满。 第三节课,到陈校长办公室参加会议。会议结束时,陈校长说了一句:“你应该把表格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只要在课堂上完成,这节课就不可能成功,因为填表格得多长时间?”我信服地点点头,陈校长到底是没有脱离一线教学,看问题能一下子抓到问题的实质。学生填写这个表格至少需要十五分钟,还得是充分预习过课文。如果我把表格放在课外完成,这节课的预定任务应该是能完成的。但是我为什么没有想到把表格放在课外呢?因为我主要想着学生的预习实际情况,大多数孩子没有自觉性和学习能力,如果这样安排学生能完成吗?可是我安排学生上课再自学课文,完成导学案的这一主要部分。这个做法是和导学案的精髓相违背的!导学案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就应该直接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自学效果,老师再针对学生展示的情况进行灵活的、有针对性的点拨、讲授。我竟然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不可原谅! 陈校长又说了第二句话:“可能你这几天太忙,课堂评价语言不够好。”他在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他指出的这一点是我的软肋!其实,忙不是借口,问题的根子在于平时自己就没有注意这方面。再加上自己性格的弱点,对学生严格有余,宽松不足,所以课堂上评价语言不够“亲切”。教师不能学生有效沟通,课堂气氛当然不够活跃。当然也有学生紧张的因素。课上课前,鲁云中起头背《论语》就出现了问题,但是没引起我足够的重视。课后郭金也说,就我们几十个学生,后面坐着黑压压的一片陌生的老师,谁不紧张?当然我们不敢回答问题了。我对这方面的估计也不够足,没能帮学生减压,这也是气氛不够活跃的一方面原因,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从这节课上也反映出我对于怎样高效组织学生交流的能力不强。学生交流的时候,需要组长组织,我对于组长的选拔和培训不够重视。比如,我仅仅选语文成绩突出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其实一些学生不适合做组长,她们的组织能力不强,性格不外向。我对于学生怎么参加小组交流的指导也不到位。比如课堂上学生汇报了易写错和易读错的字,学生仅仅是读几遍,学生汇报了词语的意思,也仅仅是读几遍而已。我今天上午第一节课在这方面的改进就很好:我要求学生及时在书上注上拼音,记下词语的意思。不是全部记,而是挑选重点的生字和词语。这样就做得扎实了些。如果我能高效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那么我的课堂不仅仅扎实,而且真正能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