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无论说话还是作文,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表达着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参悟,渗透着自己对人对物的情感。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中必须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唯有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作品也必须饱醮自己真挚的情感,也唯有这样,才能感人,作品必须首先感动作者自己,然后才能打动读者。请看下面例文:
奶 奶
郑州市第一中学035班 王樱颖
奶奶佝偻着身子。
不只是那裹过的脚在可以映出人影的花岗岩地板上一寸一寸地挪动,还需把重心前倾,用手一点一点地扒着墙上有凹凸的地方,就这样仿佛又像个蹒跚学步的婴儿,手脚并用地从这个房间转移到另一个。你去扶她时,会发现老人的手伸出来牢牢地抓住你,颤动的身体和花白的头发,让我想到老人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她更多地像个婴儿。
每晚睡前,她就这样扶着墙到每个屋子坐一会儿。“老人是孤寂的。”我想,“也许她怕就这样一觉睡过去,再也看不到她的儿孙。”老人不说话,但她连我们聚在一起洗脸刷牙时,也要搬个凳子坐在我们一边,远远地看着我们。我不敢看她的表情,我怕看见那小小满足后的微笑和更难读懂的文字。
老人是一本书。我们读不懂,他们也很少说给我们听。我们理解不了他们那种接近死亡的恐惧和孤寂,除非亲身经历后——当我们也老时……
这样看来,接近死亡也是一种幸福,不再为身外之物苦苦追寻,很容易为一点点东西而感动、满足,哪怕似阳光与空气……
泪水涟涟,我却不知为什么而哭,——情不自禁地。
读完全文,不禁让人掩卷嗟叹,感叹作者对人生的领悟,感叹那份对奶奶、对人生的情感。
面对奶奶,面对那衰老的生命,作者参悟到“老人是一本书。我们读不懂,……我们理解不了他们那种接近死亡的恐惧和孤寂,除非亲身体会后——当我们也老时”、“接近死亡也是一种幸福,不再为身外之物苦苦追寻,很容易为一点点东西而感动、满足,哪怕似阳光与空气……”作者这哪里是在写奶奶,分明是在写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读完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奶奶佝偻着身子”、“把重心前倾,用手一点一点地扒着墙上有凹凸的地方”、“像个蹒跚学步的婴儿,手脚并用地从这个房间转移到另一个”,奶奶“搬个凳子坐在我们一边,远远地看着我们。我不敢看她的表情,我怕看见那小小满足后的微笑和更难读懂的文字。”这些生动描写中渗透着作者对奶奶的关爱、理解,也溶有不尽的伤怀和无奈,确实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