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练习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经常是面临现实语言的贫瘠乏力与教材选材逐步加深的矛盾,我们学生常见的误区有:作文的选材有低幼化的痕迹,文章没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能给人以思考或启迪;记叙方法单一而乏味,多数人喜欢概括叙述的写法,缺少具体的故事情节,更无感人的细节,局限于生活的真实。写人采用“照相式”的实录方法,或者采用不作为、“炒剩饭”的做法,笔者小时候的作文开头有的同学还在拿来用,“事情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不能令人耳目一新,不能采用一些方法,将人物写充实,写丰满。下面就介绍写人记事要注意的五个要领。 合成化:写人可以追求艺术的真实,通过“合成、嫁接”等手法,从而使笔墨集中,选材精心,让所写的人物个性鲜明,又能够浓缩许多同类人的共性,即有典型性,从而由这个人能够看出时代的特征。这样,文章才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给人以厚重感和启发性。 五年级第七单元的作文,记身边熟悉的一个人,注意写出这个人的特点,个性要鲜明。我班有个学生第一次写一个人画画能手时,她说:“他画画很厉害,三下五除二就画完了,画得栩栩如生,我很佩服他”。我给她的批语是语言匮乏,人物没有站立起来。于是这位同学回家思考了,第二天上交上来的文章就有了很大改观,她把《草原》中描写柔美线条的揉进了自己的作文中,把《刷子李》中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和着琴音、伴着鼓点”等等融了进去,把四年级作文《鱼游到了纸上》那种画画的意境也借鉴了过来,不过她的文章并没有雕饰的痕迹,相反,给文章增色不少。 事例化:当看到作文题目的时候,就要根据题意和要求,进行头脑风暴,发散思维,想到与自己或他人密切相关的诸多事例。一般题目总是简短而概括的,具有开放性,写作的范围很广。面对这样的大题目,务必沉着冷静,切忌贪多嚼不烂,应对的办法应该是化“大”为“小”,化“虚”为“实”。题目一旦与具体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宽泛就会变得是在,也就会有话可说。但“事例化”并不代表“抓到菜篮里都是菜”,要选择经典事例。 比如六年级复习册有一篇作文题目是半命题,校园给我的 (用一件事写出校园带给你的喜、怒、哀、乐等任何一种感受)。好多同学看到这样的题目就开始写:春天,万物复苏,我们在快乐园地尽情地玩耍……;夏天,我们在大树的怀抱中享受着绿叶的阴凉;……用优美的语句把春夏秋冬带给自己的感受泼墨挥毫了一番,可惜跑题了,因为没有具体事例。可是细心的同学,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就写“在学校里,我的成绩上升了,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认可和称赞,让我很高兴”等等,诸如此类。如此写下来,又没有新意,因为就是简单的平铺直叙,不够吸引人。这让我想到了三年级的一篇文章《掌声》,文章取材小,就写了一次课堂上的掌声,可是让人印象深刻,因为这是经典事例,作者用心构思之后孕育出来的,文章曲折生动,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过程化:写人记事,一定要具体地展现事情发生、发展和人的各种活动的过程。写记叙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就是让过程清晰化。记某件事,把事情的起因、开端、发展、变化、高潮、结尾说清楚,读者才会有真实感、认同感。同时,展现过程,顺序就显得很重要了。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如果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就是倒叙。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事情是发展的,只有过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才吸引人。比如我班学生在写《人高胆大的哥哥》时,他写“他的哥哥去捡掉在一个很危险的建筑物上的羽毛球时,他先写他的哥哥刚开始害怕、矛盾时的神情、动作,克服矛盾后大胆跳过去的一连串动作,神情,可是跳回来时又遇到了麻烦,因为要由低往高处跳,中间还有一臂宽的间隙,稍不留神就会掉下去,”在这个时候故事达到了高潮,也就突出了中心,哥哥“人高胆大”的形象也就越来越清晰、鲜明。 场景化:事情的发生和人的活动,总离不开环境和场所,所以我们看到作文题目,在想人想事的同时也让特定的场景出现在眼前,这样在片刻的记忆中,首先把它快速简单画下来,然后通过语言的“工笔细描”来使场景更加的清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在事件的渲染和景色的描写中,这种方法百试不爽。 如《威尼斯的小艇》,如果作者只是说小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小艇,那么对于我们没有去过威尼斯的读者,不会对小艇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因为我们的头脑中没有画面感。如果作者写出“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着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这样通过商人、妇女、孩子、保姆、老人等的描写,我们就知道原来在威尼斯人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小艇。 当然修辞在场景化描写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因为修辞的作用就是使文章更加地形象、生动、具体。同样对于威尼斯小艇的样子,我们是陌生的,可是当作者写到“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我们对小艇就会有了清醒的认识。 动态化:事情的来龙去脉是动态的,写事情发生表现的过程,也即把它的动态具体细致地描述出来。写人,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无非是给人动态感。一个人会说话,能行动,会思考,这个人就活了。好多学生写作文,笔下出现了“哑巴”、“瘫痪者”,甚至整篇文章主要人物发生了偏移,总是小作者站在那解说,文中人物不会动不会说,读者怎么“听其言、观其行”呢? 我经常在我的学生作文后面批注“人物没有站立起来,不能够跃然纸上”。好多同学写:他说:“……”,至于这个“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怎么样地说,“他”有什么神情,有什么动作,小作者就忽视了;也有同学写:他一 “跳”就跳上了台阶,至于这个“他”是怎么样的跳,把这个“跳”分解开有没有一连串的动作,在“跳”的时候他是什么表情,怎么样地说话,作者都没有刻画,这样的人物是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也就是失败的,这也就是我们好多学生言之无物,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原因。 细节化:细节指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细微的表情。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上的作用,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起着同样的作用。巴尔扎克说:“惟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可见细节的重要作用,一个经典的细节可以把一个人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这同样是我们学生在写作时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 《临死前的严监生》通过两根手指来指两茎灯草,严监生守财奴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我班有位同学写自己过马路时写一位老奶奶拉了“我”一把,从而没有被车撞倒这篇文章,我至今记忆犹新。他没有写这位老奶奶怎么说话,就抓住了“一直带着岁月沧桑的手”,精雕细琢地刻画,进而在“这双手拉了自己一把”后,深刻的感受就像那涓涓细流,向我们娓娓道来。 总之,以上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信学生在掌握了这些要领,再加上他们自己平时的丰厚积累和勤学苦练,才会“功到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