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圈子 | 博客首页 | 圈子首页 | 帮助
圈 主
博 主
圈子公告更多>>>
日志 >> 查看日志
圈子点击340次 | 博客点击1059次 | 评论0次

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中的“六重六抓”

发表时间:2011-03-30 10:41:01 [查看原文]
 

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中的“六重六抓”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必须根据教学实际经常性地有意识地进行。只有抓住时机,结合教材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才能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重启迪、抓适时: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的靠学生自身也难以解决,就需要教师进行适时指点,把学生思维引上正确轨道。例如:简算:28×这时候,学生需要的就是教师的适时点拨,启迪思维,为他们指点迷津。我针对学生的困难,提出下面连续几问,引导大家思维。

  问题1:分子和分母有什么特点?

    生: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相差1。

  问题2:大家想一想,四年级我们怎么学习的0.98×34的,能不能把28变成某两个数的和,并且有一个数能和27相约分。

    生:28等于27+1。

  问题3:你能用乘法分配律试做吗?

    生: 28×=(27+1) ×

    师:对,我们只要把这个整数化成与它相乘的分数的分母加上或减去一个数,再乘以这个分数就行了。

  同学们经过这样一番提示,很快得出结果,再出一道类似题如82×,他们也能很快用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简算,得出正确答案。

   二、重过程,抓有序。

现在,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混合运算,大家都知道,对于分数除法的应用题,用方程解决更好,可是孩子却不喜欢用方程解题。问其原因,他们告诉我用方程解题比较麻烦,既要写解,又要进行假设,还要找等量关系。有的题目还没有算术方法解题简便。  

对于学生不愿意用方程解题这一现象,我反复研究一些典型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思路,找它们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考虑用什么样的解题过程,学生能自觉她根据不同特点的题合理地采用算术解法或方程解法。例如:

  题1: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少8只。去年养兔多少只?

  题2:学校饲养小组去年养兔25只,今年比去年养兔的只数的少8只。今年养兔多少只?

题1和题2存在一个共同的数量关系,即今年养兔只数比去年养免只数的倍少8只。题1告诉今年只数求去年,题2告诉去年只数求今年。题1适合用方程解,题2适合用算术解。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判断两题各适合哪种解法,再分别用各自方法考虑问题。这样就将学生引入一个误区,导致学生不喜欢方程解了。我在教学应用题时,要求学生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按下面步骤去思考问题:  ①首先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②然后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得出等式。题1、2的等式:

      今年养兔只数=去年养免只数×-8只;

③最后将已知数量问题标在等式下面,选择解法,解题。

    题1:今年养兔只数一去年养免只数x-8只

         26只    ?只

    题2,今年养兔只数一去年养兔只数x-8只

         ?只     25只

从上面可以看出,题1用方程解便于思考,则可以设问题为x,根据上面等式列方程求解。题2问题在等式一边,适于用算术方法解,只要将右边算式写下来求解。我把思路的要点、次序教给学生,学生分析应用题时,就能按照一定的思考程序;进行有序思维。学生有思路可循,解题时也就不再害怕选择解法了,还能自觉地根据题目特点选择方程解题了。

所以,在解应用题时,我给学生总结了几步骤:一、找:找关键句,找单位“1”;二、画:画线段图;三、写:写关系式;四、标:标己知量和未各量;五、列:列算式;六:解;七:验;八:答。尤其是第一、三、四步骤在同学们分析题中不能少。

  三、重说题,抓完善。

  一般地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高度发展的思维,思维和语言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说题训练,以说促思,用"讲清楚"促学生"想清楚",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语言的叙术,弄清其中算理和计算过程。这也改变了过去教学重结果,轻思维的不合理现象,重视了计算中思维过程的养成。  '  -

  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也注意训练学生将应用题中的条件问题说出来,解题方法道明白。例如:一辆车从甲到乙行了全程的3/8,离中点还有12千米,甲乙两地多少千米?在教学这到题时,我要学生说巳知:"条件一: 行了全程的3/8,条件二: 离中点还有12千米;要求问题是"甲乙两地多少千米?"必须知道“12千米对应的分率。"总数"这个条件是要求的量。学生通过口述“中点是什么意思,中点比全程的3/8多多少?”将自己对应用题的分析明确化,即便于自已对题目地理解,也有利于教师听后对收到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处理,调整自己的教学。

  四、重剖析,抓调控。

现在,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有些教师,总是喜欢将学生计算  错误统统归结成两个字--粗心。真的是这样吗?对此,我还写过一篇博文:比如:对于“大米24千克,比面粉少1/3,面粉多少千克?”如果孩子单一是结果出错,还可以认为是马虎;如果孩子连算式都错了,就不能单一的归结为不认真、马虎了。那就得认真剖析一下,分析一下了。

五、重题组,抓明辨:

  小学生的思维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消极的影响会使学生对所学的新旧知识产生混淆,思维出错。如何克服这种消极的影响呢?比较是最好的方法,是一切思维的基础。教学中,我常常出一些相关、相对的题组让学生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对易混淆处加以辨析,理解思维。学完分数乘除基本题后,我出示下面两组题,让学生同时练习。

  题1、(1)一桶油重12千克,用去它的1/4,用去多少吨?

(2)一桶油重12千克,用去它的1/4,还剩多少吨?

(3)一桶油重12吨,用去它的1/4千克,还剩多少吨?  

(4)一桶油,用去它的1/4,正好是12千克。这桶油有多少千克?

(5)一桶油,用去它的1/4,还剩12千克。这桶油有多少千克?

  学生先练习,我再引导大家对乘除应用题进行纵横比较,找出联系,区别异同,弄清每题数量间的关系。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画出线段图,使学生明白这些题都是用“一桶油×1/4=用去的,一桶油×(1-1/4)=剩下的”这两个关系式来分析题,让学生通过做题、比较,弄清了每种题的解题方法,知道了题与题之间的不同之处,理清了思维。

  六,重突破,抓创造。

  解决数学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常规的解题方法。与此同时,又不能拘泥于一种思路,而应鼓励学生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常规,使自己的思维多元化,更具创造性。例知五(2)班 原来有学生 60人,其中男生占全班的7/12,后来男生转来几人,现在男生占全班的 3/4,转来男生多少人?

这一题,让学生先明白前后的两个“全班”所指的量不一样,可以用解方程解答:设转来了男生X人。60×7/12+X=(60+X)×3/4。也可以用其中的不变量——女生来作为中间量计算。60×(1-7/12)÷3/4-60。

标签:  

现在已经有0人给我打分了(查看打分情况
这篇文章现在的总分为0分。
友情提示:打分功能目前只对班级圈子和自建圈的成员开放,访客暂时无法使用此功能。

      未登录,您可以 登录 后再评论
评论:

500字以内: 您已经输入 个字
昵称:                 验证码: 点击刷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