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唐宋八大家创造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辉煌篇章,但是他们个人的经历都充满了无尽的坎坷。
韩愈从小父母双亡,依靠比自己大三十岁的哥哥生活,而在他十二岁时候哥哥不幸去世,只有依仗嫂嫂郑氏和祖辈留下的薄田艰难度日。十九岁离家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三次考试末中,只到二十五岁在第四次参加考试时才考中进士,可是在吏部举行的博学宏词科考试中三次考试不中,只好到幕府中做小吏。
柳宗元少时多才,十三岁时竟替高官写《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二十一岁参加科举考试,一试而中,崭露头角。二十六岁通过博学宏词科考试,担任集贤殿书院正字,二十九岁担任蓝田县县尉,三十一岁担任监察御史里行,后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
欧阳修年幼丧父,小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买书,只好向别人借书来读。先后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无功而返,二十三岁参加广文馆考试,取第一名,接着参加国学解试,又考取第一名,参加礼部考试,又取为第一名,后参加宋仁宗亲自主持的殿试,名列第十四名。
苏轼、苏澈兄弟二人的科举考试极其顺利。1057年,五十一岁的欧阳修受命担任礼部负责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四川眉山的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十八岁的苏澈来到东京参加科举,结果一举而中,苏轼还以优异的成绩名列第二,可谓是名噪京城。
王安石的父亲多年为官,母亲吴氏博闻强记,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青少年时代的王安石影响很大。庆历二年(1042年)二十三岁参加科举,名列第四名,考中进士。
在参加科举的六人中,曾巩的经历最为坎坷。八岁母亲去逝,后父亲再娶,父亲去世后,负责一家十几口人的生活和兄弟的教育,一边艰难求生,一边刻苦读书。多次参加科举不中,于1057年同苏轼、苏澈同年参加科举,最终考中进土,而他的年龄是三十九岁。可以算上奇迹的是就在这一年,他与弟弟曾牟、曾布、堂弟曾阜、两个妹夫王无咎、王彦琛同科考中,创造了一门六人同科进士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