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 幸福永久 ——我的阅读史 回顾自己的阅读史,仿佛是与一位亲密的恋人,经历了相识相知、相濡以沫,到伴我成长、祝我飞翔的漫长历程。 中学的相识、相知 记得刚上初中不久,一个早读课上,语文老师向我们介绍《中学生阅读》。我不经意地花了五角钱买了一本。打开扉页,就被卷首语吸引住了。那是孙犁先生的一篇散文,文中把读书比作耕耘……我很快就被那清新朴实的文字吸引住了,尤其是文字旁边一幅插图:硕大的笔尖,翻开的书本,仿佛犁铧打破了初春泥土的沉寂……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哲理、精美的插图永远定格在了我的我记忆深处。 其中还有一篇张抗抗的散文,是说一位盲人随同游客艰难地攀登泰山,我被书中的主人公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我读出了盲人的那份执着、那份心境…… 之后,家境贫寒的我,奢侈地拥有了自己的一份心爱的读物——《中学生阅读》。 上初中时,有一次我意外地发现了邻居男孩家有一本《青年百科知识手册》。砖头一样的书里,装满了那么多的新奇和智慧,把我馋得变着法儿的想借来看,每次都在奋笔疾书的抄录中,无奈地被他要走,最终在家长一次比一次严厉的训斥中,他再也不敢把书借给我了。 上了高中学习虽然紧张了很多,可课余时间我们几个书迷还是时时弄来一些课外书刊享受。我记得看得最多的就是《诗刊》、《散文选刊》……对小说我是讳莫如深,绝对不敢涉猎的。可有一天同窗好友拿着报纸上的一篇小说撺掇着我看,禁不住诱惑,我把那篇《柳媚儿落了》的小说看完了。虽然篇幅不短,占用了我不少的时间,可看过后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虽然进入青春期了,自己没有早恋的迹象,可那篇反映早恋的《柳媚儿落了》,还是紧紧抓住了我的心。被两个可爱的主人公的的美好情感和理智所陶醉、所感动…… 更为荒唐的是,在高三我居然看完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那时的学习压力、竞争激烈是不言而喻的,而我是一个恪守传统,不敢轻易越雷池半步的农家子弟。当我带着负罪感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心里反倒很轻松:值得!金庸的书写得太好啦!这本小说反而使我的高考备战更加镇定从容,这也许是艺术作品的魅力! 特殊时期的相濡以沫 在经历过一个特殊的变故以后,与大学无缘的我,随同老父亲踏上了西行的打工之路。与我随行的还有一支钢笔一个日记本,另一位挚友便是叶辛的小说《蹉跎岁月》。 在陕甘交界处的那片杳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里,伴随着我的就是那三位好朋友。劳累一天后的夜晚,昏暗的油灯下,下雨天他人甜甜的齁声中,我在书里遨游着。穿行在柯碧舟和他的同伴之间,徜徉在柯碧舟经常伫立的小河边,穿行在柯碧舟绘制的水力发电站蓝图之中…… 如果说我能从一个刚刚走出课堂的儒雅书生,到一个能在炼狱般的环境坚持近三个多月、最终重返校园,叶辛的《蹉跎岁月》功不可没。从柯碧舟等知青在艰苦的环境里,执着奋进、造福他人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力量。同时我也有了新的冲动:命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要离开这里,回家复读! 在和父亲商量后,于一个临近中秋的时节,我的双脚重新踏上了豫东故乡的这片热土,加入了高三复读大军的行列。与我同行的还有《蹉跎岁月》这位形影不离的老朋友。 大学里的伴我成长 在大学为着自己的专业,拼命的看专业书籍,同时也涉猎了大量的中外名著,星期天节、假日几乎都是泡在书山和卡片堆里的。专业知识的日益丰厚,资料卡片的日渐增厚,内心世界的日益丰盈……是大学生活的阅读给予我的最好回报。 工作岗位上的助我飞翔 走向工作岗位后,虽然经历了多次的专业调整,可阅读的嗜好依然顽固地保持着。调到县城学校之后,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为了学会在规矩中画方圆,我必须开始新的读书学习。谈到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时,当时担任教导主任的邵华老师曾说,理论功底不扎实。我那时未必明白“理论功底”的真正含义。但我明白读书学习是弥补这一缺憾的唯一行之有效的途径。于是我成了图书室的常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语文教学通讯》、《中学生阅读》、《语文报》《杂文报》《中国教师报》、《教育时报》等报刊杂志,《做最好的老师》《爱心与教育》、《教有所思》、《16为教育家的智慧档案》、《赵谦翔与绿色语文》、《不跪着教书》《好父母好方法》、《好孩子好习惯》等书籍,成为我书桌上的常客。在与他们的促膝长谈中,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充实着自己的理论功底…… 阅读也带动了自己的思考和写作。先后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的交流中获奖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欣慰的是参与校讯通组织的博文评选、“教师职业幸福”征文等活动,也榜上有名…… 回顾自己几十年来的求学、教书生涯,是书籍伴我成功、助我飞翔。阅读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反思找到了自己的差距,笔耕体验到了心灵的慰藉……书籍——执子之手,幸福永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