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儿子叫对对。 对对还不满四岁,比琦琦小五个月,是个活泼可爱的男孩。 两三个月没见了,前几天晚上约在一起吃饭小聚。席间,两个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得很开心。 但再好的朋友也会有冲突,起因是对对推了琦琦。其时,我们这些大人们正在聊天,没去注意这两个小人儿,突然听到琦琦向对对妈妈告状:“阿姨,对对推我。”对妈立时加大了嗓门:“对对,你怎么就不会和小朋友好好相处呢!”面对妈妈怒气冲冲地质问,对对没什么特别的反应,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一会儿又和琦琦一起玩了起来。 琦琦发出第二次求救,是对对把他压在沙发上。琦琦在沙发上坐着,对对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琦琦身上,琦琦动弹不得,只得求救:“快救救我吧!我快被压死了!”对妈一看生气了:“对对,你怎么总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呢!快起来!”边说边走过去,把调皮的对对拉起来。 琦琦第三次求救时,对妈实在忍不住了,一巴掌挥了过去,对爸揪了对对的耳朵,这回调皮的对对哭了。我埋怨地说:“你俩怎么能这样呢?不能打孩子,小孩在一起玩,发生争执是很正常的,一般情况下大人不参与,他们自己能解决的事情自己就会解决。你们这样做给孩子一个负面的影响,他会认为就是可以动手打人。” 对妈说,她都快愁死了,对对在幼儿园也是这样,不是去摸摸人家小姑娘的小辫,就是在别人上厕所时摸摸人家的小屁股,其实他也不会用多大的力气,但别的小朋友就不愿意了,向老师告状说对对打他了。对对爱动手的毛病怎么也改不了。 我劝她不要太在意,小孩子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毛病,慢慢的会改掉的。不要总当着他的面说他的小毛病,那样会给孩子加深印象,不利于孩子的改正。但对妈说,他儿子丝毫都不在意,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说服不了她,但她的观点我却不能苟同。我认为,要想孩子变成什么样子,首先家长就应该做好榜样。 第二天上午,在琦琦的要求下,我又带琦琦去对对家玩。两个小时的接触,我发现,对对很容易发火,一点小事就会大声叫喊或哭闹。而对妈这时就会用同样的方法来制止对对,有时甚至会动手打孩子。面对妈妈的大声训斥,对对会马上变乖。可对妈或许意识不到,正是她对孩子情绪的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导致了对对情绪的恶性循环。 我想对妈需要一些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孩子是聪明的,也是敏感的,当我们把孩子定位为一个“坏小子”,并经常在他面前把他那些“坏事”往外抖落时,“坏”字就已经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他会对自己的坏行为无所谓,让自己继续坏下去。当务之急,是我们首先把孩子从我们给他的定位中解放出来,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他有机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 再“坏”的孩子也有他闪光的一面,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新形象,创造机会让孩子改变自己之前的看法,重新给孩子找回自信。家长还应该给孩子树立榜样,你想让孩子有什么样的行为,自己就要做出来给孩子看。要想改变孩子,首先应该从改变自己开始。 临走的时候,向对妈推荐了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美国阿戴尔·费伯 伊莱恩·梅兹立希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会说>>,希望对妈能从这两本书中受益,找到真正适合对对的教育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