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人的生活日益丰富,条件越来越好。 总能听到爷爷奶奶讲起他们儿时学习读书的故事:“我们那时啊,能进学堂读书,就是最乐的事了,尽管破桌子破书本,还要每天步行很久才能到学校,但我们还是早早坐在简陋的教室里放声朗读呀!那时好多学生,就算晚上睡前点着蜡烛也得多看一眼书,哪像现在的学生,教室有媒体设备,有空调有暖气的,家里电脑供着,还是不努力学!唉……” 真如同众多家长、老师的叹息那样,中国学生失掉勤学精神了吗? “勤学”二字从古传到今,细解是“勤奋学习”之意,从未改变。不过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待“勤学”的含义也不同罢了。“勤学”之“勤”字所意奋发图强其实包括:愿学、自主学,“学”字之意就广了,乐学、巧学、善学……归纳起来,到底什么算是勤学? 中国古代有头悬梁,锥刺股,亦有囊萤映雪的勤学佳话。勤学是不分日夜,锲而不舍的坚持,是时时刻刻的警醒,是不畏困难的毅力。 古代人有这般精神,当今中国学生有吗?当然有!来自沈阳的男孩马腾飞,很小便失去双亲,仅十四岁却毅然肩负起照顾已唯一的亲人——失明的奶奶的责任,然而这并不妨碍腾飞的学习,他将自己的生活合理安排,尽管他起早贪黑,却与时间争分夺秒,按计划完成当天学习任务,决不拖到明日去做,也许他所用得时间不如别人多,但他的效率却总是最高的,所以他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这不同样是“勤学”吗?会学习的人也许泡在学习中的时间并不见得多,却注重效率与质量。另一种“勤学”则是主动在生活中不断汲取经验。 古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当今,我们拥有丰富多彩的学习渠道,有的学生能在图书馆的书海中畅游一天;有的学生能合理利用互联网,以为自己服务;还有的学生常追着老师、家长问问题……这种种行为正源自于勤学的核心“乐学”。这类中国学生何尝少呢?他们就处在我们学校、班级之中。他们用新型的学习方法树立起榜样,用精神和意识上的爱学,从而击垮“勤学”就是“死读书”的陈腐概念。 说中国学生失掉勤学精神了,不过是懒惰的一部分蠕虫罢了,若加载在全部中学生头上,那简直是不可理喻! 要论勤学,需用现在的眼光看现在的学生,不应将思维硬化。要论中国学生,需用心去寻找,去发现,他们看似简单而充满娱乐性的行为,也许正是对“勤学”的最好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