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心
灯塔路小学 王华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说到底,是要有一颗爱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有时,甚至不妨试着"蹲下来看学生"。一位名人说过:伟人之所以伟大,那是因为我们跪着看他们的缘故。
有一所学校,大厅的门从安上的那天起,几乎天天挨踢。校长为此大伤脑筋,他在门上贴了五花八门的警示语,但无济于事,最后想安上个铁门,后来听一位教师建议,在半信半疑中安上了玻璃门。但更出乎意料的是,玻璃门装上后,不但没有挨踢,每个学生每天经过时,反而照照自己,整整衣冠,嘿,真是一举两得呀。看,只要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田,铁门,也不敌玻璃门了!
一位学生的一本课外书不见了,他向我报告,并暗示是同桌拿走的。经过调查,也确实是他偷拿的。当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先跟这位同学聊读书的事,并表扬他有爱读书的好习惯,慢慢的,我装作无意地问道:"你最近有找其他同学借过书,忘记了还吗?"水道渠成,学生也心知肚明,还高高兴兴地交出了偷拿的书。从"偷书"到"借书",思维一转,效果就是不一样。
相信有的老师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每次搞恶作剧或先动手打人后,既使有很多其他同学看见,可老师找他,他就大吼一声:"他们冤枉我!"当场抵赖!并握拳的手臂颤抖着,一副要吃人的模样,还常常理直气壮地说了三个惹人厌的字:"我没有!"。
只要我们抛开成见,改变一味地说教,只要抓住契机,换一种思维,有耐心,总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说:"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那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课后,他却将水龙头开到最大,让白花花的自来水"倾泻"直下。课堂上,学生们义正言辞地批那些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行为。一下课,他们却能很自然地将纸往地上一扔,然后若无其事地离去。写起作文来,今天我捡到钱包交失主,明天我帮老奶奶挑水,后天我扶盲人过马路,好像天下有许许多多的好事等着他们做。每看到这样的景象,我们会不会反思:现在学生怎么啦,轰轰烈烈的教育,忙忙碌碌的师生,到头来,一切又回到从前……
固然,社会风气的影响甚大,但学校的一些现象对学生思想也是有影响的。我觉得应从小事做起,应从身边事做起。
1.在"以身作则"上做文章。"其身正,不令而行"如果教师不随手关灯、关水、讲卫生,能指望学生做到吗?
2.从订"制度"开始。我们的制度还少吗,《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不可谓不细,要求不可谓不严,可真正做起来,学生真成了"圣人"了。只是,别人制定的规则去约束自己,被约束者总是被动的,新课程理念不是提倡学生自主吗,何不让学生自己来制定一些简单实用的规则,教师再培养些小组长,尽量放手让学生管学生。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做学生的德育工作,更要"为了学生的一切",我想,只要做个有心人,只要走进学生的心,春风化雨,丝丝入扣,不信东风唤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