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则心理测试题说起
前不久看一期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节目,题目是《问题儿子》。里面的一则心理测试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心理专家让孩子、母亲、主持人每人用“兔子、猎人、狼”说一段话。
孩子说,兔子在草地上吃草,看见猎人走过来,撒腿就跑。没想到前面有一只狼,猛的一扑抓住了兔子。
母亲说,兔子在草地上吃草,狼来了,兔子一看调头就跑,可是前面又来了一个猎人,这可如何是好呢?
主持人说,猎人外出打猎,看见狼在追一只兔子。他打死了狼,又抓住了兔子,把兔子带回家饲养。
从三个人的故事中,不难看出三个人的心情。孩子是绝望的,他在故事里把兔子推上了绝境。兔子逃过了猎人但没有逃过狼,难免一死。暗示着孩子现在的处境:对学习充满了绝望。母亲的故事编出了自己的两难境地。兔子要逃生,一边是猎人,一边是狼,哪边也逃脱。表现自己现在的处境:逼着孩子学习吧,不忍看孩子痛苦的样子;放任孩子吧,以后孩子的出路在哪里呢?相比之下主持人的心态较好。她把主动权掌握在猎人手里,在发现猎物之后,从容地打死了狼,又捉住了兔子。暗示她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我们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从心理上关注孩子,应该引导和培养孩子的良好心态。让孩子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生活。身处逆境,不颓废,不彷徨,要积极进取,克服困难,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身处顺境,不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要看清自己,向更高的目标奋斗。